本文是CoinDesk中文版记者专访稿件,转发自“CoinDesk中文”微信公众号,欢迎阅览。
区块链概念风口当下,各式各样的公链概念令人缭乱。然而,仍有很多人对“区块链”的了解仅停留在字面之意,即“区块”加“链”,而对区块链背后复杂的技术原理则一头雾水,更不用说去理解区块链可以做什么、未来有什么应用场景了。
区块链的本质是一个分布式的网络。
除此之外,区块链还可以用来做什么?有没有天然适合区块链的场景?
对此,PlatON 创始人孙立林近期在接受全球区块链社区的领先数字媒体 CoinDesk 中文版记者采访时给出答案: “区块链的真正目标是成为全数字化时代的公共基础设施,而不是仅用于现有金融业务的替代性过渡产物。它未来必将承担起新兴的数字资产类别在此之上的流通和交换的基本使命。”
一、 孙立林是谁?他为何做出此判断?
他是金融基础设施领域的老兵,也是中国最早一批接触和了解到“密码货币”和区块链的人。 (CoinDesk 中文版注:孙立林坚持 cryptocurrency 应该被翻译为密码货币而非加密货币,因为 crypto 所指的应该是“密码算法”,而不是“加密算法(encryption)” )
在 2013 年,起源于偶然,那时他还在银联体系工作。当时中国最大的密码货币交易所比特币中国的创始人李启元找他为交易所接入银联支付渠道,以便用法币直接购买密码货币。但是在当时,出于合规性的考虑,他拒绝了。
在那时,孙立林还曾将用区块链解决跨境支付的典型解决方案 Ripple 分享给了他的同事和同行。可大家对此都一笑了之。
次年,孙立林走上了独立创业之路,当时他想做全球数字货币的全球转接清算网络,无奈密码货币行情低迷,这个计划便不了了之。
再复一年,孙立林遇到了同样也试图在国内推进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的肖风。在那一年,两人在一次微信上长达数小时的交流碰撞后,他们得出了共同的结论—— 必须下狠手投入区块链基础设施的研发,而不是泛泛的应用。 另外,他们认定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取决于密码学技术的进展,因此在内部,他们把密码学投入设定为最高宪法。
在看准区块链和密码学之后,该怎么做?是做人人都可加入无需准入的公链,还是做大机构间的联盟链?
孙立林果断地回答:“区块链不是一个替代性的过渡品,而将是未来全数字化时代的公共基础设施。联盟链就好比是 90 年代的‘局域网’,未来还是首先搭建‘骨干网’。”
孙立林还下了一个判断,在未来全新的资产类别会全面爆发,人类社会也将进入全面数字化时代,在那时区块链将毫无悬念地成为那个时代的公共基础设施。
为了进一步了解“基础设施”视角下的区块链,CoinDesk 中文版对孙立林进行了独家专访。
二、 区块链能做什么?
CoinDesk 中文版: 您觉得区块链最适合做什么呢?
孙立林: 我曾在社群里说过,“(区块链)的本质还是金融基础设施,一般华尔街纯粹做金融市场业务的人也不会真正了解。但有交易服务中后台的人很容易明白。”
区块链是一个适合真正的全数字化时代的公共基础设施,而不是过渡产物。如果只是用区块链解决当下金融领域的问题,其结果将是无效或者低效的,区块链最终将会用来支持真正意义上的“数据资产”,否则将不具备足够的商用价值。
就现阶段,着眼于全球化的“公共基础设施” ,不仅极具开创性的历史意义,也有着更为丰富和可实现的商业价值。也就是所谓的“超级清算方”。
CoinDesk 中文版: 区块链为什么适合成为金融基础设施?
孙立林: 区块链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最基本价值,实际上是把过去不能被显性化度量的、制度化的交易成本给出了一个可显性的度量方案。而在过去这些往往要依靠牌照或者强力的交易担保方才能实现。特别是在交易参与方众多,以及大家都是平等地位,没有一个绝对的强权领导方的时候。这一特点也就是大家通常会泛泛说的“信任”。
最终,区块链的的目标是实现资产和数据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实现跨 ID、跨账户、跨机构、跨行业的“超级清算方”。
CoinDesk 中文版: 那么您是希望 PlatON 成为专门为金融基础施设服务的“金融公链”还是通用型的一般公链?
孙立林: 今天市场上确实有很多人在提两个概念,“通用型公链”和“金融基础设施公链”。但其中的很多解读和定义实际上都不具备金融基础设施或者电信基础设施的经验。这一分别也充满了对于区块链的误解,区块链的本质就是一种特定的金融基础设施,何谈“通用”与“金融”之分?
绝大多数今天的“公链”都会被消融到最终的基础设施的若干“协议”当中,这已经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CoinDesk 中文版: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做联盟链还是做公链的讨论,您认为哪个才是未来呢?
孙立林: 在现阶段,联盟链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如同九十年代也是大量的“局域网”先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人类才会有“运营商”来启动城域网和广域网的交换。
目前机构间的区块链平台更多是面向具体业务和应用的垂直服务,在未来都需要一个全球范围可信赖的“最终一致性”来确认交易和数据资产的隐私属性。
CoinDesk 中文版: 所以,您认为在有众多参与方且大家都是在平等地位上、谁也不想听谁的场景下,更适合用一个类似"公链"这一普遍的底层技术基础设施,是吗?
孙立林: 是的。
CoinDesk 中文版: 一般人难免会有一种直觉,联盟链的运行环境会比公链要安全,也会更适合大规模商用的应用场景。那事实是这样的吗?
孙立林: 不存在的,安全需要诸多的前提条件和制度性安排,要看具体的部署环境和安全需求。反而是以太坊和比特币经过了多年的演进,作为一个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分布式系统来说,更为健壮和可信任。
CoinDesk 中文版: 在众多公链中,您最看好哪个?
孙立林: 以太坊。以太坊成功地聚集了全球最大的开发者社区,其中涌现了区块链领域绝大多数的、最有价值的创意和创新点。
但是直接照搬以太坊恐怕行不通,很多国内的开发者并不能适应以太坊开放式开发的模式,开放式的开发也意味着对于架构、集成和配合的高要求,同时开放式的开发也会导致团队效率的降低,这也是开放的代价。
另一方面,PlatON 也在鼓动社区开发者的积极参与,比如 PlatON 近期举办的 PlatON 新贝莱世界测试网正式对外开放,环银河拉力赛也正在进行,以及像其他项目一样设立一些资助计划(Grants)鼓励开发者贡献与创新。
CoinDesk 中文版: 区块链有所谓的“不可能三角”(即同时保持安全性、去中心化和可拓展性)理论,您有试图打破它吗?
孙立林:没有,在充分了解区块链“不可能三角”(即同时保持安全性、去中心化和可拓展性)理论后, PlatON 并没有试图打破它。
PlatON 在未来将走向大规模商用方向,所以不会刻意做“炫酷”的概念和强行的“创新”,而是从当下市场中的成熟共识方案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再在其基础之上进行改进和优化。
PlatON 的定位是隐私计算网络,最重要的还是保障安全性,之后再在去中心化和可扩展性上做权衡取舍。在设计中,PlatON 使用 VRF 增加随机性,使用 BFT 类共识支持拜占庭容错,同时在经济上实行处罚措施,这些都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在每个共识周期,通过 VRF 在更大的节点范围内随机选择参与 BFT 共识的验证节点,同时通过并行算法提高 BFT 共识的效率,这些是在去中心化和可扩展性上权衡的结果。
三、 PlatON 能做什么?
既然看到了未来的机会,那就付诸行动。PlatON 就是孙立林和团队的行动成果。
孙立林给了 PlatON 定了的两大发展路径,一是做未来的金融基础设施,二是做 AI + 隐私计算。
CoinDesk 中文版: 目前市面上做隐私解决方案的团队很多,但是做 AI + 隐私计算的好像还是很少看到。为什么您觉得要做 AI + 隐私计算?
孙立林: 这是目前互联网巨头商业模式与用户隐私保护间根本矛盾所导致的必然需求。现有互联网公司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利用用户数据变现,在今天的互联网,人被异化成了数据的载体和工具;而新的全数字化时代,人必须回归个体的自然权利,将互联网平台“沦为”人的工具。
传统互联网巨头将受到其固有商业模式的限制,是很难进行左右互搏的。每一代的商业巨头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传统互联网巨头将在隐私计算时代存在着不可跨越的危机。
数据将继土地、能源、人口、粮食之后成为新一代生产要素,隐私保护的战略性将会凸显。
CoinDesk 中文版: 您提出的这两大发展路径是两件不同的事对吗?相比之下哪个更重要?
孙立林: 对,隐私计算和金融基础设施平台是分开的。目前,隐私计算的战略优先级高于金融基础设施,这是基于当下商用市场决定的。
隐私计算 + AI 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对于数据共享与协同计算有需求的领域,当下需求最为迫切的是金融、医疗和广告。我们即将在5月份推出全球第一个支持主流深度学习框架 Tensorflow 的隐私 AI 开源架构,并以此为基础来建构下一代的数据银行服务。
CoinDesk 中文版: 隐私计算需要用到大量高深、前沿的密码学知识,这部分硬知识您们是怎么获取的呢?
孙立林: 我们地毯式走访请教大量密码学专家之外,还重金赞助了多家顶级密码学会议、与高校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以及资助高校项目。
我们团队目前已走在了隐私计算领域的最前沿,并在大规模分布式系统领域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团队对大规模数据资产交易的基础设施有深刻的理解和实践。
CoinDesk 中文版: 接下来聊聊金融基础设施,这个与应用层的 Dapp 开发和竞争相比,有什么不同?
孙立林: 区别太大了,做金融基础设施注定是高难度、大赌注、高风险和大收益。在行业格局基本确定后,赢家一旦站稳脚跟就可以控制定价权,可持续地获取可观的网络收益。
说得实际一点就是,基础设施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而是高度竞争后的、高市场集中度的互联互通、竞争与合作关系。 绝大多数所谓“公链”最好的形态将是被消融到最终的基础设施的若干“协议”当中,最好的基础设施需要让专业的机构团队去管理。
CoinDesk 中文版: 这么看来,这是一个前期激烈竞争需要快速落定技术和抢占市场的行业。那您怎么看,一些公链项目选择“集市式”和“民主化”的开发模式?
孙立林: 还是我之前说的,国内很多开发者并不能适应这种模式。另外,做大规模商用必须要强调速度和效率。我们现在团队 100 多人,基本都是技术人员。
搭建底层基础设施真不是小团队能来干的,做这个领域的周期更长更慢,需要能够熬得住。
CoinDesk 中文版: 对于我们一般的人来说,目前在境外刷卡或者使用移动支付都可以做到实时支付,那为什么还要区块链呢?
孙立林: 我所指的结算效率提升指的是 B 端间的结算效率提升,这个变化对于 C 端用户来说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像你说的刷卡或者移动支付,只是你看到的实时支付,在商户间的结算还有一段时间。
用区块链做为结算底层,可以做到“支付即结算”,这在传统结算体系中是做不到的。
CoinDesk 中文版: 您觉得区块链成为基础金融设施的潜力在哪?
孙立林: 有三大点。
一是资金效率。 传统交易体系下普遍实行 T+N 制度,而区块链系统依赖共识,可以实现 7 x 24 小时全球范围内无间断的同步交易,做到秒级实现资金的真正收付。尽管从目前的表象来看,区块链性能和效率远不如中心化机构,但如果从实际流动性安排来看,这超越了这个时代的业务架构。
二是Token 账户体系的变更。 在传统银行金融领域,各个垂直细分机构之间账户不能互联互通,而通过基于区块链的标记化(Tokenization)可以使交易账户保持一致性,各个类型的金融交易都可以被处理,实现将有互操作的协议本身货币化。
三是支付清算体系的演化。 区块链将传统时序上串行的支付、清算、结算流程转变为清算交收一体化。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区块链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潜质就在于其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支付清算的效率,极大地降低差错与欺诈风险;区块链并不完全适合直接将目前金融领域的交易直接迁移,而是更加适合于纯粹数据资产的大规模交易;区块链的性能与稳定性还需要时间来降解其复杂度,短期内还不能完全承载真正大规模的交易。但尽管如此,作为一个新兴技术领域,其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区块链将可以通过可预期的迭代来成为新一代的金融基础设施。
四、 基础设施之上会有什么应用?
CoinDesk 中文版: 您觉得基础设施完善会是应用层爆发的根基吗?
孙立林: 是的,在当下,行业的首要任务是把区块链的基本能力做到一个阈值,然后再去拓展应用层。前段时间谈到“跨链技术会不会引领牛市”时,也有人开玩笑吐槽“一堆垃圾有啥好跨的”。
我个人看好游戏应该会是未来最重要的大规模应用,并且并不一定要“金融化”,只是将“有限的游戏”转化为“无限的游戏”。这或许可以通过大规模的自组织来实现。
CoinDesk 中文版: 您对近期火热的 DeFi 和 Dapp 有什么想法呢?
孙立林: 总的来说,广义的去中心化应用(Dapp)的成熟,高度依赖于区块链底层技术本身的成熟,也包括所谓“智能合约”体系的日臻完备,今天这些问题即便在技术上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也导致了系统成本和性能还不能令人满意。
对于近期火热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概念,我认为 DeFi 的本质是把传统金融的各项业务在链上复现,尤其是基础的银行“存贷汇”业务体系当中的借贷业务。在区块链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基本使用价值没有真正显现之前,所谓原生资产交易多数还是纯粹的市场博弈。而传统金融资产并不需要一个新兴的基础设施就已经可以良好地运转了。
在采访的最后,孙立林向 CoinDesk 中文版记者推荐了 《混序:维萨与组织的未来形态》一书,在该书中将 VISA 比作如人体、大脑、森林、海洋和生态系统一样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混序组织。当 VISA 系统内业务量超过 3200亿美元时,只有不到 500 个分布在 24 个不同国家的员工。
孙立林认为, VISA 的出现彻底将银行卡带给了世界,开启了人类从现金时代走向电子货币时代的第一步。“而 PlatON 会递次成为全数字化时代的 ‘VISA’,将全新的数据资产的全流通带给主流群体。”
参考:
迪伊·霍克,《混序:维萨与组织的未来形态》